作业设计和创新该怎么做? | ||||||||||||||||||
来源:原创 发布日期:2024-09-28 | ||||||||||||||||||
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强调“作业设计”是实施教学改革重难点攻坚的问题之一,将作业设计水平纳入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和创新能力。创新作业究竟该怎么做呢? 作业要全“科”育人 当下,作业形式严重单一: 功能单一,用于课堂知识的巩固或考试的预备; 任务单一,以书写、计算的文本型作业为主,无法满足综合育人需要; 完成单一,强调整齐划一的统一完成,缺乏学生的个性化选择; 评价单一,偏重分数的竞争性评价和教师评价,忽视了作业的增值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学生自主评价。 而希望改变单一形式的“创新”实践作业,为什么有些又被“吐槽”呢? 一是部分学校实践类作业过多,各科目间没有形成统筹育人合力。 除了学科基础作业之外,语数外音体美劳动等学科的老师,能不能商量一下实践作业,把学科融合贯通起来?语文写阅读笔记、美术做手抄报、科学去参观科技馆、体育打卡运动……现在号召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作业如何改变传统的分科布置,形成合力?这确实给老师们提出了新挑战。 二是部分作业过难,超出某一阶段学生正常的能力水平。 有一些作业:二年级小学生写网络素养提案,要“找案例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幼儿园孩子视频分享假期见闻、二年级的孩子手工制作“航天飞行器”……“孩子哪会这么多?怎么可能完成?最后都成了家长完成的作业! 三是有些作业考核评价单一,或“一交了事”、或重评选轻分享,没有形成正向反馈。 和孩子一起精心制作上交了手抄报后,没有“下文”了:老师布置作业的意图是什么,手抄报做得好或不好,没有反馈。这使得学生难以知晓是否“跑偏”, 所以,创新创设多样态、多形式的作业,既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与体验、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压力,也培育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 作业要目标明确 作业的布置,不论是检测、巩固还是拓展、延伸,不论是传统的读写训练还是形式多样的实践类作业,都要服务于整体学习目标,同时和生活发生真实的关联,让孩子既能更深刻理解知识,又能在实际当中运用所学。 比如六年级语文课《桥》的课后作业,就可以布置为:走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党员先锋岗以及帮扶社区居民等实际做法,记录入党誓词,让孩子在对话、走访中了解、记录、反思:和平年代,日常生活,“党员”这个称谓究竟意味着什么?连起少先队、共青团员、共产党员这3个不同年龄段的要求,重温入队誓词,背诵入团誓词,朗读入党誓词。 好作业应当是“有趣味能完成、有迁移能提升、有反馈能改进”——但是这对老师的要求太高,所以需要循序渐进来推进。
新的作业设计更加突出学生的亲身参与、自我管理、动手实践和团队协同。只有在多样化、综合化的作业任务完成中,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作业的完成形式上,除了“写作业”外,还可以设计“说作业”“画作业”“教作业”“创作业”等多种方式;改变“一刀切”似的完成,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学习风格、认知偏好、学习水平以及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决定作业完成的时间、地点、任务、难度和形式。 逐步推出综合化、跨学科的协同作业。 作业要正向反馈 老师要成为“作业指导员”而非“作业打分员”,更加关注作业中学生学习问题的分析、诊断和反馈建议,让学生更有方向感和获得感。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评价,通过设计支架性评价工具,引导学生对作业进行自我分析、评价和反思。 比如孩子上交的手抄报,既可以在任务布置之前给出评分标准,也可以在收集之后公布评分标准,刊头、主题、版式、配图、色彩等等,让同学之间互相打分,老师随时回答同学们的疑问,最后复核公布。这样既可以让孩子们认真观摩同学作业,又可以体验“试卷官”的感觉。 探索人机协同的智能化评价,减轻教师作业评价的机械性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开展教书育人的改革创新工作。 另外,智慧教室对孩子的回答也有分析,这有利于老师汇聚整理分析,找出共性和个性回答,反思提问的设计,寻找最贴切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提问,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益。 作业要分层培训 作业创新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对工作负荷相对较强的老师来说,依旧是不小的负担,所以,相关的培训和奖励举措必不可少。 一方面纳入学校校本研修体系,建立学校层面鼓励作业创新的文化和机制,有组织地系统推进作业研究与创新,提升优质创新作业供给;另一方面,提升教师作业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注重教师作业设计的培训和再教育,突出创新作业的经验交流与分享,建立创新作业共研、共建、共享机制。 如果区域建立创新作业的协同治理和审核机制,明晰创新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标准、流程和要求,对老师而言只是执行,那贯彻地速度和力度都会空前。(吴军) 参考1.作者:李云星,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参考2.作者:邓晖 通讯员 段玥辰,《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