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亳州市教育局“天天智课”助推基础教育提质增效 |
| 来源:亳州市教育局 发布日期:2025-10-25 |
|
2025年以来,亳州市教育局积极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在全市组织开展天天智慧课堂教学活动,助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坚持“一盘棋”思想,夯实三个根基。认真谋划,统筹兼顾,“一盘棋”推进。夯实硬件与平台基础。活动开展前,全市所有公办中小学均配备了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累计建成精品录播教室158间,部分学校还配备了移动录播和常态化录播设施。依托亳州智慧教育平台设立“天天智慧课堂”线上展示栏目,实现教师账号全覆盖,方便所有教师参与活动,为活动落地提供硬件与平台双重支撑。夯实认识与技术基础。出台《亳州市天天智慧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活动流程、标准与要求。举办全市智慧课堂应用培训,覆盖县区教育部门及学校骨干教师,着力解决教师“不会用”“不敢用”问题。夯实联动与协同基础。市、县、校、企多级联动协同,形成“上下贯通”和“左右联动”的工作合力。市教育局统筹课程表汇总、平台宣传与课例评审。县区教育局负责排课协调、录播保障,并提前7天报送次月排课信息,确保学科与时间均衡。学校遴选优秀教师授课,组织听课评课。企业与运营商提供平台运维与网络保障。
构建“一张网”机制,强化三项保障。着眼多维度,探索建立“一张网”工作机制,有约束、有保障、有激励,确保活动质量。建立专家支撑机制,保障专业性。从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库及历年市级智慧课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中,遴选30位骨干教师组成专家组。先开展智慧课堂教学研训,让专家熟悉活动标准,再组织专家评审课例。此举既保证评审结果的权威性,也为后续智慧教学提供专业指导,避免技术与教学脱节。完善过程管控机制,保障规范性。在名额分配时,明确每县区排课不少于150节、市直学校每校不少于20节,优先安排17所智慧课堂条件好的学校,兼顾“覆盖面”与“优质性”。在资料管理中,要求教师在授课后7天内上传视频、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等资料,倒逼教师重视教学全过程。在审核环节,严格标准,形成“学校初筛—县区审核—市级评审”的三级把关流程。优化激励引导机制,保障积极性。将活动课例直接作为当年全市智慧课堂优质课参赛作品,按10%、20%、30%的比例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在亳州智慧教育平台展示。将一等奖获得者纳入智慧课堂指导专家组,优先选派其参加业务培训、讲课游学等活动,为其提供荣誉认可,畅通专业成长通道,有效调动全市教师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参与教师覆盖中小学全学科,线上晒课超过800节,提前完成全年指标。
聚焦“一体化”提升,实现三个目标。以实用、实效为核心,避免“为技术而技术”,使智慧课堂真正融入教学、服务师生。创新活动形式,实现资源辐射扩大目标。依托智慧课堂直播平台,采取“课堂直播”与“课例上传”双模式,让教师既可实时观摩优质课堂,也能通过录播课例随时点播、反复学习,所有课例资源均可免费下载使用,打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让农村学校也能共享优质智慧教学经验。沉淀本土资源,实现长效价值形成目标。活动不仅是一次性的教学展示,更注重资源与数据的长期积累,依托平台逐步构建全市智慧课堂优质课资源库,收录贴合本地学情的课例800多节。同时积累教学行为大数据,为后续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智慧课堂应用模式提供数据支撑。推动理念转变,实现数字素养提升目标。通过活动倒逼教师研究智慧课堂教学,从被动使用转向主动探索,部分教师已实现数字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同时以智慧课堂为载体,转变了学生被动听讲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互动协作的能力,真正让师生数字素养同步提升,促进一体化发展。
“天天智课”活动是亳州市教育局推动智慧教育的积极探索,初步实现了智慧课堂从“建起来”“用起来”到“好起来”的跨越,推动了教育教学方式深刻变革。(徐林虎 特约通讯员:张秀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