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创新融合课程群激发科学兴趣 |
来源:第一教育 发布日期:2024-08-22 |
“夏天到了,我家的湿垃圾桶常常散发出臭味,如何消除异味呢?”五年级的张沐云、赵御云、洪楷玮把问题带到了学校里,与科学老师阮家伟进行了讨论。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让老师们“大开眼界”,一场名为“垃圾桶课题”的探究开启了。 首先,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研究“什么原因导致垃圾桶变臭”?阮家伟说:“我们通过探究发现,一方面原因是夏天温度较高,水分容易蒸发,臭味就会散发出来。学生们想办法将湿垃圾中的液体和固体隔离开来,从而解决水分散发导致的臭味。为此,他们还自己设计了一个特别的湿垃圾桶,将臭水隔离开来,并用吸水树脂将其吸收。” 小组成员赵御云告诉小编,在这过程中,他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吸水性能的问题,对此,他和小组成员比对了多种材料,对其吸水性能进行测试,最终选择了吸水树脂。 作为课题的指导老师,阮家伟也时常鼓励孩子们多关注社会新闻,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然后持之以恒地去完成实验,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会成为他们探究的素材。 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一杯水,利用砾石、碳、石英砂、雨花石、黏土、沙子等材料设计出不同的水的滤水装置,在将污水净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除了课堂学习,学生还将目光聚焦到了日常食用的大米上,孩子们发现,大米中也藏着“大学问”。四年级女生张楚卿一家是北方人,她们家吃的是甜度比较高的籼稻,她在调查后发现,家里吃的大米种类是南方产的,南北方的米因为土质差异,形状也是不同的。 据老师们回忆,那段时间,学生们回家后纷纷尝试淘米煮饭,还对大米的黏度、硬度和香气进行了评分。 这些好玩的课题来自卢湾实验小学的创新融合课程群。 课程围绕“我与自己,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推进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自然探索观、科学的社会认识观和科学的个性创造观。 “我与自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让每个学生在探索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定位; “我与自然”: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和科学实验,深入了解自然规律,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我与社会”:学生从社会问题出发,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探索解决方案,培养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 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卢湾实验小学孩子们的特点,在这背后也有着一群“爱玩”的老师们,他们甚至开始“密谋”要打造一个“玩具工厂”。 校长虞怡玲介绍说,建立一个“玩具回收工厂”的灵感也是来源于社会问题。老师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全世界每年丢弃的玩具中,塑料玩具占了90%,于是,学校打算将玩具中可用的零部件进行拆解、重组,二次利用。 就这样,一支由各学科教师组成的“玩具回收团队”成立了,他们自发组建了一个工作坊,每周开展一次业务探讨,聚在一起尝试着拆解零部件,将其转化为新的元素。 除了做课题,孩子们还有一件非常期待的事,那就是设计文创,学校也会将孩子们的创意转化为产品,永远地留在校园里。 看到这里,你是否觉得这所学校孩子们的“脑洞”很大?确实,他们的大胆畅想和源源不断的创意也与学校“会客厅”的理念不谋而合。 校长虞怡玲说,学校一直以来都把科学教育课程与课程实施空间相融合,为师生打造了一个开放、共享、可重构的“丽园科学会客厅”,在科学探索和实践中培育有科学素养、探索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科学人才。(王佳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