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古城小学开展思政微课堂之劳动教育中的德育融合 |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5-25 |
5月18日下午,思政微课堂之劳动教育中的德育融合与渗透主题研讨展示交流活动在合肥市古城小学如期开展。庐阳区教体局人事科科长金玲、年度支教教师派出学校合肥市双岗小学副校长刘莉、庐阳区道德与法治兼职教研员、庐阳区李蓉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李蓉及其工作室全体成员、南小教研片小学道法学科青年教师代表等共计三十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大自然是活教材,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更是孩子们最真实、最丰富、最具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在这节低年级思政微课堂上,来自201班的孩子们在班主任梁启丽老师的带领下,把自己育秧一周多的蔬菜幼苗移栽到种植基地里的班级种植槽中。同学们挖坑、移苗、培土、浇水,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劳动艰辛,在种植劳动中播撒绿色希望,在寄语未来中收获无限成长,爱劳动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间生根、发芽。 “劳动教育真是好,芹菜浑身都是宝,美好寓意也不少,勤奋好学要记牢……”在孩子们琅琅上口的劳动教育原创快板声中,来自合肥市双岗小学的驻点支教教师朱月云带领401班孩子们把劳动课开到了种植大棚里,开到了金黄色的麦地旁。孩子们收割采摘芹菜,老师借“芹”与“勤”的语音相通之义和孩子们讲述献芹之礼、采芹之意。孩子们在种植槽里采摘专属自己的芹菜叶片,通过拓印的方式制作独一无二的“芹”摆台,感受别样的收获,提醒自己时时勤、事事勤。 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采摘收获后的劳动课更充满着一派烟火气。瞧,有滋有味的包饺子劳动课堂在学校食堂火热上演。刚刚收获的芹菜、冒着热乎气的初产蛋、绿油油的小葱、大大的蒜瓣……基本全部来源于学校种植基地和养殖农场的食材在孩子们的手中呈现着不一样的风味,在302班班主任王玉婷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一个个形状各异的元宝饺、汉堡饺、鱼形饺跃然桌面。亲手包饺子、亲自煮饺子,孩子们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感受着传统美食和传统文化的相通与共融,满脸洋溢着兴奋与自豪。 唇枪舌剑论劳动,针锋相对展辩才。在402班的成长思辨课堂上,叶赛军老师通过“说一说”“辨一辨”“选一选”“赞一赞”科学引导孩子们更新劳动观念、升华劳动取向。通过家乡“最美科研圣地”日新月异的变化,重新定义劳动的价值导向。鼓励孩子们用辛勤的劳动为庐阳以及三十岗这片希望的田野添砖加瓦,在建设家乡的具体劳动体验中增进劳动情感、意志、志趣,升华精神品格,赋能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四节思政微课堂结束后,庐阳区道德与法治兼职教研员、庐阳区李蓉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李蓉为全体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场名为《上好思政课、当好引路人》的微讲座,引导和号召广大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断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持续打通学科边界,让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学科教学中的诸多思政元素可以成为教书育人的盏盏明灯。 谈及支教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庐阳区教体局人事科科长金玲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劳动教育具有全面性和多元性,将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统整、融合渗透,并积极发挥支教教师和派出学校的资源示范引领优势,在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促进全面发展方面,合肥市古城小学做了大胆尝试,希望学校可以在劳动与思政融合渗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挖掘与实践,努力实现劳动教育在古城小学课程化的研究新样态。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一直以来,古城教育人围绕“办一所温暖乡村孩子当下与未来学校”的教育主张,始终聚焦“乡村”“劳动”“艺术”等元素,开展符合学校自身实际和办学特点的劳动教育,积极探寻有效促进古城孩子们劳动能力提升的诸多路径。学校致力于让劳动教育渗透进育人的方方面面,注重劳动教育中的德育融合与渗透,主题融合式劳动日课程设计大赛、最佳劳动小能手评选、农产品展销会、劳动教育阶段性推进会等的有效实施让劳动教育成为了学校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重要突破与支点,有效撬动了“五大行动”在学校的深入实施。下阶段,学校将进一步挖掘劳动育人价值,持续探索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实施,多措并举提升育人质量,努力让乡村孩子“黏”在课堂,“留”在课程,“乐”在校园。(文:叶赛军 图:叶赛军、瞿德军 复核:俞超 终审:张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