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阳光小学全体教师观摩第六届学习共同体教育峰会 |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2-21 |
为了我们心中美好教育愿景,为了保障每一位孩子高品质的学习权,合肥市阳光小学长期进行聚焦深度学习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实践研究。此次,为了更好的共学与共享,合肥市阳光小学全体教师积极参加12月17日、18日为期两天的第六届学习共同体教育峰会。 此次教育峰会由上海市静安真爱梦想教育进修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习共同体研究院共同举办,将聚焦“培育专家型教师 共建区域教育新生态”作为主题。本次峰会,是一个搭建平等交流、合作对话的平台,各地区的优秀教育团队被邀请分享各自改革中的经验、方案,协同解决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阳光小学王玲校长携团队也在线进行了“在课堂上看见未来”主题分享汇报。 阳光小学教育团队的分享是对学校四年来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做了全面的梳理,本次分享也让全体阳光教师们坚定目标,鼓足信心,继续奋进。虽值周末,老师们仍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会后就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将心得体会付诸笔端。 部分教师心得 陆平: 近日,有幸观摩了第六届学习共同体教育峰会--潘品瑛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池上》这课,又聆听了与会专家和老师们的点评,受益匪浅。梳理其中有以下几点感悟: 1.观察者的意义 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不同,都不是完美的,都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而作为倾听者不是袖手旁观,事不关己。应放低姿态,以学生为师,给予学生以一种听课的安全感。作为课堂观察员要建立观察点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共同体,形成心心相印的关系。这样有助于低年级学生更安心,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搭建与同伴互助 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有状态起伏,甚至会茫然。教师凭借扎实的功底,在搭建任务组合时,由简单逐渐加大难度,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习。启发学生由个人交流到同伴交流,在同伴分享交流中互学,互助,教师关注合作学习,并适时鼓励,给予高度评价,让学生尽快融入学习,状态越来越好,最后全班交流分享时才能激情绽放,精彩纷呈。 杨婧: 学习共同体不是口号,是行动哲学。 课堂教学的效果优于线上教学,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其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渴望新的教育生态,需要教师亲手去创造,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个孩子,从学生的视角理解孩子,和他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这才是最正确的事情,必须坚持下去。 接下来,应该从学共体课堂文化的大概念走向细节化。这些细节都需要我们教师在前行的过程中着力探究。 一年又一年,一步又一步,平缓而坚定,携手创未来。 高平平: 通过峰会中观课,我发现要解决学生真实的困境和挑战性的问题,首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老师要跟他们共同面对,他们才能有勇气在课堂当中展现真实的自己,所以创造安全的学习氛围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平时要观察和理解学生,用心的体会他们的内心,孩子真实的问题就是我们课堂展现的。学生哪里不会,哪里不懂,对哪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就在哪里展开。 儿童的学习,不仅是高度的理智性活动,更是高度的情感性的活动,甚至情感和情绪的活动,它是往往先于理智性活动的。他们的情感伴随着儿童的他的高级思维的发展,并且非常非常有效的促进着学生的学习。浅表的学习往往伴随着是消极被动的情绪情感,而深度学习它伴随着是正向的、强烈的情绪情感。它能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成果,最终它会产生学习的动力,而这种动力就是成就感,欣喜和愉悦的情绪能够激发人的学习潜能,所以重视学习中学生的情绪情感显得尤为主要,这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体现。 牛雪梅: 12月18日上午,我参加了第六届学习共同体教育峰会小学英语分会场的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在新课标背景下的课例分析,由叶建军老师主持。我们在叶老师的分析和解读下,一起观摩了一节四年级上册Around my home 的课例。本节课的授课老师,从大单元背景出发,以around my home 为主题,划分若干个子课时,今天的课例就是介绍我的街区——上海南京路。授课老师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着手,精心规划,巧妙设计多个教学活动,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信绽放,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好课。 其中,令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授课老师在课程设计中体现的学科育人元素。从问路和指路的复习中渗透礼貌用语和情感态度,尤其在学习上海的南京路,这一学生十分熟悉的地点时,设计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眼中和心中的南京路,并且纳入沪语的地方文化,也体现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大单元概念的深入,现在的英语课更加体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联系,学科育人的价值也应该与学科教学自然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言,真实的环境下使用语言。今后,我也会在自己的课堂努力尝试,大胆实践,将学科教学更多元更融合。 王宇: 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让学生通过阅读语篇获得信息,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如何将大单元整合在学共体的课堂中更好的实践,12月18日上午,来自上海的专家和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生动的英语单元整合课例。 本节课介绍上海有名的南京路,但仅仅教授书上的几个句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创设真实情境,整合语篇,自编文本,用大量真实的图片和视频带同学们“来到”南京路,身临其境,梳理结构化知识,形成语言框架,帮助学生理解表达。在小组讨论中,提升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和巩固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共体的课堂是让每一个孩子享有高品质的学习生活。我们的老师精心备课,聚焦学生焦点学习历程以及焦点事件,与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有利于学生的。 张佳佳: 本次参加第六届学习共同体教育峰会,对陈静静博士提到的“教育生态”这个词印象特别深刻。学校价值理念的设计与实现,依赖于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的形成,完善学校与家长、社区关系的顶层设计,共同形成合力,创新家校互动的内容和形式,就能够滋养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社区以及其他关联方互动互惠的教育生态,家长、社区的参与和支持能够为学生的全面教育创造更真实的场景,帮助师生共同发展。 学生不仅仅生活在学校,教育的成功不是只靠学校一方单打独斗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区共同创造出适宜的教育生态环境,因此,我们思考如何在学校外形成拥有同样价值观的环境,特别是我们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尽最大可能协同解决好学生入学后的各种家庭教育问题,让教育更加务实。 孩子们的成长,关乎这个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应有长远的目光,能够协调学校、家庭、社区的关系,营造一种和谐共生的教育大生态,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虽任重道远,但我们依然会不忘初心,期待在课堂上看见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