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大西门幼儿园教育集团总园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携手筑梦成长 |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0-31 |
教育不是一座孤岛,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课题,从“养育”到“教育”,良好的家庭氛围是造就幼儿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优化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深入贯彻落实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工作机制,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共识。在合肥市大西门幼儿园教育集团总园保教主任梁晓燕的带领下,2022年10月27日上午8:30,总园全体老师准时上线,开展线上“家校社协同育人质量提升”专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总园家长学校负责人唐璐老师主持。 活动伊始,唐璐老师带领大家观看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院李家成教授的视频讲座《家校社协同育人》。李教授结合丰富的研究案例,从明晰理念、重构角色和实践发展三个方面深入解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及实践方式。教育是无处不在的,李教授抓住人性观、教育观和发展观剖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每位教师都要学会或者具备家校社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要学会引导,有合作共赢的思想。李教授特别强调,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三方同时在场,实现多力驱动。讲座的最后,李教授还分享了“家校社协同”从理念到实践的基本路径,告诉我们要在实践中实现成事成人成学的发展,关注动态生成,实现双向互动,成就更多的参与者。 老师们认真观看视频后,针对“‘家、校、社协同育人’你的感受?我们要增强哪些意识?关注哪些要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张玉茹老师认为围绕好的教育,必须是教师要了解家庭,做好与家长合作的心理准备,并且要积极鼓励家长成为学校的密切伙伴。吴婷婷老师认为可以把孩子在园成长的瞬间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给孩子建立每人一档的幼儿成长档案,同时把孩子的照片和视频发送家长,和家长一起见证孩子的成长。比如:我是值日生。孩子轮流当值日生,教师用照片和视频的形式记录孩子当值日生的情景,每位孩子都参与,孩子在园的成长家长看得见,心里的焦虑自然就没有了。牛富荣老师认为疫情下的幼儿园教师需要抓住家长送孩子入园的短暂时间进行简单的交流沟通。对家长而言这能够让他们对幼儿园的工作和孩子在园生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简短的交流让家园关系进一步升华。 线上研讨过程中,大家一起回顾了以往家长工作的经验,从活动的内容、形式、信息平台宣传等方面进行了梳理。老师们一致认为,新的家园协同共育模式的建立,不仅需要把之前的一些经验进行再利用和整合,更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努力把多元化的家校社协同合作实践转化为知识形态,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提供更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最后,梁主任鼓励大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屏幕前的老师们都听得格外认真,认真记录可借鉴的教育策略与沟通方式,争取把这些经验运用到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去,实现最优的家园共育。 此次线上学习,让老师们更加明晰了“家、校、社协同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意识到了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大家定当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不断用心探索,积极学习,创新优化家庭、幼儿园、社会一体的育人方法,相信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大西幼教育集团的家园共育工作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