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一中承办全市中学物理AI教学展示活动 |
来源:蚌埠市第一中学 发布日期:2025-10-16 |
2025 年10月13日下午,由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蚌埠第一中学承办的“技术加持下的中学物理可视化教学实践——人工智能赋能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一中顺利举行。作为安徽省中小学 “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教研基地校,蚌埠一中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向全市200多名初、高中物理教师展示项目研究成果,共探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新路径。 蚌埠一中党委副书记、校长田甜首先致欢迎词。她结合学校“雪松之魂”教育理念及项目基地校职责指出,自承担安徽省“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项目以来,学校始终以“破解教学痛点、提升育人质量”为目标,鼓励教师围绕“传统根基 + 科技赋能”开展教学创新,此次展示的两节示范课正是项目阶段性研究的核心成果。她强调,基地校的使命不仅是自身探索,更要为区域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核心素养培育。 随后,两位教师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技术促深化”的教学理念,呈现了两节精彩的特色示范课,生动诠释项目研究理念。 陈进进老师的《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课,构建了“传统操作 + 数字探究”的双轨教学模式,这也是学校在项目中重点攻关的“实验课AI融合范式”。课堂上,学生亲手操作打点计时器夯实实验技能,感受物理实证本质;同步运用 Tracker 软件追踪运动轨迹,通过 AI 图表分析实现数据自动处理——这种模式将学生从繁琐计算中解放,聚焦图像意义与误差分析,完美契合项目“以技术解放思维、深化探究”的研究目标。 吴卫东老师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理论课,则是项目“抽象知识可视化”研究方向的典型实践。他通过自制教具结合生成式AI 模型,将不可见的电场力作用过程转化为动态可视化画面,配合 Tracker 软件的轨迹分析功能,破解了理论课“难理解、易枯燥”的痛点。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印证了项目“技术赋能课堂生态优化”的研究结论,为同类课题教学提供了项目化解决方案。 在点评课环节,参会教师对两节课高度评价。蚌埠市物理教研员宋勇老师指出,作为安徽省“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项目教研基地校,蚌埠一中的实践具有标杆意义——两位教师的课例不仅展现了过硬的教学素质,更精准落地项目“技术服务教学本质”的核心要求,既未忽视物理学科根基,又创新融合 AI 工具,为全市项目参与校提供了“实验课重实证 + 思维、理论课强可视化 + 兴趣”的清晰路径。 此次活动既是蚌埠一中项目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区域教研协同的重要平台。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基地校呈现的融合模式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为各校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参考,将推动更多学校、更多学科加入技术赋能的教学改革实践,共同助力本地区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