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国际研讨会闭幕 |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日期:2024-11-23 |
近日,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的第25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主题论坛之“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内外120余位知名中小学校长和专家代表齐聚一堂,探讨并分享全球视野下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领域的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成果和思路。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马嘉宾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他指出,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公平优质,增强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坚持数字化赋能,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协同育人,加强家校社合作;坚持对外开放,增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以《寻找意义感》为题,分享了学校探索“任务学习”实验的鲜活案例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思考:教育是人类为自身设计的学习系统,因此要让教育成为一个任务连续体,不断瞄准孩子成长的方向,持续帮助孩子在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互动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李希贵看来,“教育是会过时的”,传统的课程和教学逻辑,基本是从知识到技能和学科,然后到问题解决,而现在“我们必须做一次改革,从问题开始,然后根据它找到学科和知识,最终找到一种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要让学生的学习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让学生找回学习的内驱力”。 英国拉格比(Rugby)公学全球总校执行校长尼尔·汉普顿(***eil Hampton)通过远程视频作了题为《全力专注 全人教育》的发言。在他看来,学校课程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同时应侧重于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或难题,使学生在先前知识和理解的边缘进行思考,不断发展他们的审辨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北京王府学校总校长王广发以《坚守育人兴邦使命 全方位建设国际理解教育创新高地》为题,分享了学校在建设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探索。在他看来,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传授,更要培养学生拥有全球视野、批判思维、比较意识、领导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胸怀天下的中国人。 美国新英格兰院校协会(***EASCS)国际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约瑟夫·科塔尔斯基(Joseph Kotarski)在《搭建坚实的学校基础和对高质量学习的理解:***EASC 认证的评审程序》的专题发言中指出,高质量学习应聚焦于让学习者构建一种“技能适应机制”,而个性化和自定进度的学习以及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将成为重要的教学原则。 香港培侨书院中学部校长吴静雯在专题发言《从培育多元智能到实施个性化学习》中指出,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和环境中,通过问题解决、服务社区和他人,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内驱力,让他们找到自我价值感。 研讨会期间,与会代表还实地参访了北京海淀未来学校和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与学校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参访中,北京海淀未来学校校长吴凤琴介绍了学校“点亮自我,温暖社会”的育人目标,以及“发现天生不同,成就与众不同”的办学使命;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王海霞,分享了如何从全景式教育视角,把学校建成“未来小镇”和“教育学行动研究学院”的办学理念,使其成为一所家门口“没有围墙”的好学校。(记者 宫辞 张悦鑫) |